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598章 吐蕃之策  (第2/2页)
貌道:“下官参见吴帅。”    他比吴玠的段位低,却也不属于一个体系,不过吴玠的气场太过强大,又是镇疆大将,卢云自然不自然就恭敬地行礼了。    吴玠疑惑道:“卢指挥使,这是?”    他一开口,明明声音不大,但每个人都能听得清晰。    在风中,他的声音有极强的穿透力。    即便现在已经四十六,但吴玠依然气息洪如大钟。    卢云便将所有记录在案的手册呈递给吴玠,吴玠翻看了一遍,眉头紧紧锁起来。    接到调兵函,吴玠便知道陇右有变,所以十万火急赶回来,没想到如此之快,若是再晚一步,后果不堪设想。    数日之后,东京的赵桓收到密报:顺义郡王与各部首领密谋谋反,被当场抓获,正押往京师途中。    青唐、湟州两座陇右重镇皆已有重兵把守。    这一日,翰林学士石洵来延福宫。    “陛下,青唐与湟州已各有小学和中学五所,共能容纳学生一万人,能够满足青唐和湟州所需。”    “只是,许多人,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。”    “为何?”    “因为他们认为,在家里种地和去草地牧羊,比去读书,更有用。”    赵桓心中了然,人的行为都是根据自认为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来发展。    读书确实好,但读书是长期投资,回报在将来。    许多人家里吃饭困难,是不会考虑长期投资的。    而且陇右因为地处边境,高原地带,要发展工业其实很难。    那里的就业环境非常原始,条件最好的青唐城土地肥美,适合农业。    人们自然会思考,读书到底有什么用?    种田需要读书吗?    显然不需要,他们种田只要有好的体力就可以了。    放羊呢?    也不需要,小孩子都能放羊。    做官?    吐蕃人不会认为朝廷会让吐蕃人做官。    朝廷的确推出了六年义务教育的法规,三年小学、三年中学,是必须上的,有违反者,当判刑入狱。    但这只是法规,大宋那么大,近两亿人口,不守法的多了去了。    难道皇帝还要从最底层开始抓?    这显然不现实。    又或者派人强迫去执行?    “石卿有何妙策?”    “回陛下,第一、强迫执行;第二、吐蕃对茶叶需求非常大,目前民间商社远不能满足吐蕃对茶的需求,朝廷可在青唐、湟州设立茶司,茶司差办,可从吐蕃人读过中学的人中选择录取。”    “现在可有中学卒业的?”    “陛下,目前那里都有读过中学的,不过人数极少,大多数还是汉人,但只要有人便可。”    “好!如此便去办。”    “是!”    “对了,歌剧院、书坊、马球场等游玩设施,要全部配套齐全。”    “遵命!”    “还有佛教,在吐蕃大力扶持佛教,选择一个愿意听从我们的,朕册封他为喇嘛。”    石洵有些疑惑:“陛下,臣愚钝,何为喇嘛?”    喇嘛是清朝册封的,在吐蕃语中是大师的意思,这个年代的人自然是不知道有这么个称号。    但吐蕃人会明白的。    “喇嘛在吐蕃语中是大师的意思,就如同大相国寺的智清长老。”    “陛下学识渊博,臣万分不及,臣这就去办。”    石洵走后,赵桓又将虞允文叫来。    “近日吴玠对吐蕃用兵,待朝廷平定吐蕃之乱,对吐蕃的茶叶全部降价,朕要让吐蕃大多数人都喝得起茶,让交子在吐蕃中通行。”    “是!”    虞允文也不多问,显然皇帝是要对那里施行经济战,茶叶倾销。    这些词语,虞允文也是在皇帝的《经济论》里学来的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